近日,女同视频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级本科生齐有辉在物理类SCI期刊《Physica Scripta》以第一作者发表了题为“Role of high-defect biocarbon in achieving efficient iodine anchoring and rapid iodine conversion”的研究论文,女同视频
李洪森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水系锌-碘电池因其具备较高的理论容量、高能量密度、可在常规环境中组装、具有较高电压平台以及原材料丰富等优势,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其中碳基材料因其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较低的成本、简便的合成路径以及较高的载能力,成为锌-碘电池正极催化剂研究中最受关注的材料类别。

此研究通过厨余垃圾的资源化再利用,并采用多阶段碳化工艺,成功制备出四种生物碳材料。其中,花生壳衍生碳PEC材料由于具有更高的缺陷密度,更丰富的氧官能团可以有效抑制多碘聚合物的穿梭和促进I2/I-的快速转化。因此,采用I₂@PEC作为正极材料构建的自组装锌-碘电池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与循环稳定性。在电流密度由0.2 A g-1提升80倍后,电池仍保持81.1%的容量;在16.0 A g-1的高电流密度下,其比容量达到154 mAh g-1,并在经历50,000次循环后仍维持初始容量的97%。该研究展示了生物质衍生碳材料作为锌-碘电池中碘宿主材料的广阔应用前景,对于推动电化学储能技术发展及生物质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链接://doi.org/10.1088/1402-4896/adfabe